甘肅太統崆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簡介
甘肅太統崆峒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始建于1982年,原保護區總面積1089公頃, 2002年1月保護區總面積擴大為16283公頃, 2005年7月保護區經國務院批準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3年經省政府批準,保護區管護中心由甘肅省林業和草原局直屬管理,為正縣級事業單位。
保護區位于隴東黃土高原西部涇河中上游,地處平涼市崆峒區境內,東起太統山下的黨家山、何家山,西至寧夏固原市的涇源縣,南至大陰山、十萬溝,北至胭脂河,東經106o26′18″—106o37′24″,北緯35o25′08″—35o34′50″??偯娣e16283公頃,約占平涼市崆峒區國土面積的8.4%,其中核心區6680公頃,緩沖區4645公頃,實驗區4958公頃。保護區涉及崆峒、麻武2個鄉鎮、11個行政村、35個社。
保護區屬森林生態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森林生態系統、珍稀物種、古文化遺跡和地質遺跡。
一、森林生態系統:該保護區是我國內陸半濕潤向半干旱氣候過渡的典型地帶,是黃土高原保存較為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態系統,是隴東天然的綠色寶庫。區內動植物資源豐富,成分復雜,具有十分明顯的古老性、代表性、多樣性和稀有性、同時具有脆弱性??胺Q一座天然植物園和生物基因庫。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維持涇河流域乃至黃河流域生態平衡,以及保障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珍稀物種:區內分布維管植物群落野生種134科611屬1412種及種下單元,(包含栽培植物14科114屬221種及種下單元),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植物有銀杏、長葉頭蕊蘭、凹舌蘭、毛杓蘭、小花火燒蘭、對葉蘭、小斑葉蘭、二葉兜被蘭、二葉舌唇蘭、對耳舌唇蘭、綬草、角盤蘭、叉唇角盤蘭和裂瓣角盤蘭等14種(變種),隸屬2科11屬;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有中麻黃、麻黃、鉆天楊、胡桃、牡丹、芍藥、玫瑰色芍藥、荷花芍藥、草芍藥、東北茶藨、玫瑰、野大豆、甘草、中國沙棘、穿龍薯蕷15種(及變種),隸屬9科10屬;國家Ⅲ級重點保護植物黃芪(黃耆)、胡桃楸、紫斑牡丹3種,隸屬3科3屬。區內分布脊椎動物297種(亞種),隸屬5綱28目80科193屬(其中魚綱27種、兩棲綱9種、爬行綱19種、鳥綱185、哺乳綱57種),屬國家Ⅰ級、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物種37種(亞種),占總種類數的12.46%,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有:黑鸛、金雕、大鴇普通亞種、豹、林麝、 梅花鹿6種(亞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有:秦嶺細鱗鮭、大鯢、西藏山溪鯢、黑鳶、雀鷹、蒼鷹、大鵟、普通鵟、 草原雕、 禿鷲、白尾鷂、燕隼、紅腳隼、游隼、紅隼、鴛鴦、大天鵝、灰鶴、鳳頭麥雞、長嘴劍鸻、金眶鸻、紅角鸮東北亞種、雕鸮、縱紋腹小鸮、長耳鸮、勺雞、紅腹錦雞、石貂、水獺、豹貓、狍31種(亞種)。屬于《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180種,占總種類數的60.61%;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V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列入的物種有28種;華盛頓公約(CITES)紅皮書中列入的瀕危物種22種;分布在保護區的中國特有種28種,占總種類數的9.43%。區內分布昆蟲資源13目88科774屬1185種(亞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昆蟲有小紅蛛絹蝶1種,主要觀賞蝶蛾371種。
三、地質遺跡:保護區內階梯狀、螺狀、麥垛狀、塔狀山峰或姊妹峰地勢奇險,疊落有致,一線天結構典型獨特,懸崖洞穴尤為常見,地質資源十分豐富。由于地殼運動,崆峒山前山有著十分珍貴的地殼運動和造山作用遺跡。大臺子、太統山等地寒武紀及奧陶紀地層中保存有豐富的動物化石,古生代化石遺跡尤為珍貴。具有極其重要的科考和保護價值。
四、古文化遺跡:保護區望駕山東北麓甘家墳等地先后發現了新石器時期齊家文化和仰韶文化遺跡。保護區轄區內歷史上很早就有人類活動,并留下了大量人文景觀。崆峒山屬我國著名的十二大道教名山之一,也是我國道教發祥地之一。崆峒山作為道教名山,名揚天下,古建筑遺跡眾多,且保存完整。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儒、道、釋共處一山獨特的人文景觀,極具保護價值?!熬艑m八臺十二院”和“崆峒十二景”點綴其間,為道教名山添加了無窮的魅力。
保護區是甘肅隴東地區唯一的一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黃土高原保存比較完整的原始森林,是隴東生態環境保護的關鍵地區,在涵養水源、調節氣候、防風固沙、保持水土,保障涇河中上游地區生態平衡、維護下游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在保護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過渡地帶生物多樣性及物種持續進化等方面有著積極意義。近年來,太統崆峒山保護區通過大力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公益林建設、退耕還林等林業生態工程,使森林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森林覆蓋率逐年上升,達到了46.4%,其重要性更加凸顯。